百家頭部企業產業鏈占款超10萬億:中小企業現金流之困待解
證券時報記者 胡敏文
資金短缺一直是中小企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巨大挑戰。近年來,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部門從貸款支持、財政貼息、專項補貼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紓困政策,以緩解中小企業的資金壓力。與此同時,另一個容易被忽略的現實是,產業鏈上強勢企業對弱勢企業的產業鏈占款,也給中小企業的現金流帶來巨大壓力。
何謂產業鏈占款?即基于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間交易所形成的應收、應付、預收、預付款項,比如,強勢企業對弱勢企業形成的應付賬款、預收款項,就是強勢企業對弱勢企業的占款,弱勢企業一方則是被占款的角色。
證券時報記者統計發現,以A股上市公司為樣本,頭部的前100家公司(不含金融業),體現出了超強的產業鏈占款能力。截至2023年半年報,頭部的前100家上市公司產業鏈占款余額為13.76萬億元,被占款余額為3.71萬億元,二者差額10.05萬億元即為這些頭部公司的產業鏈凈占款額。
超過10萬億元的凈占款額,凸顯了頭部企業對產業鏈上大量中小企業的擠壓強度。
強勢的頭部企業
在會計報表中,反映一家公司被占款情況的科目主要包括:應收賬款+應收票據+預付款項!皯铡贝硪呀回浀未收到款,“預付”代表款已經付了但貨還未到手,這兩種情況都代表企業的資金被他方占用。
反映一家公司占款情況的科目主要包括:預收款項(合同負債)+應付賬款+應付票據!邦A收”代表還未發貨已經先收到款,“應付”代表收到貨了但還未付款,這兩種情況都代表企業占用他方的資金。
基于這個邏輯,證券時報記者以A股上市公司為樣本,匯總統計了前100家上市公司整體的產業鏈占款及被占款的情況。數據顯示,這100家頭部公司的占款金額遠遠大于被占款金額。以2022年末為例,該等公司整體的占款金額為13.66萬億元,被占款金額為3.31萬億元,由此形成10.35萬億元的凈占款(圖1)。
從過往的歷史數據看,這百家頭部公司整體都是占款大于被占款,換句話說,它們在產業鏈中一直都是凈占款的角色,且合計凈占款額持續增加。2013年,這百家頭部公司的產業鏈凈占款額為2.41萬億元,到2022年時已大幅提升至10.35萬億元,10年增長了329%。
另外,從占款強度(占款/被占款)來看,在2017年以前,百家頭部公司的占款金額與被占款金額比值大致維持在2.5倍上下水平;而2018年以后這個比值快速攀升,至2022年達到了4.12倍的最高位。
換言之,頭部公司產業鏈占款的增長速度,大大高于被占款的增長速度。這說明頭部公司在產業鏈上的占款能力顯著提升了,而從另一個角度看,則是弱勢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被占款的程度加深了。
頭部公司的占款強度何以會在2018年后一路走高?
業內人士分析,可能與2018年實施的以“資管新規”為代表的金融降杠桿政策有關。在壓降融資杠桿的背景下,在產業鏈上擁有更強話語權的頭部公司加大了產業鏈占款的力度。
此外,曾在某頭部公司任職的前中層管理人員說,占款強度增加與經濟增長趨緩也有一定關系,相較于增加有息負債,會更傾向于增加無息占款,因而“加劇了企業占款”。
占款能力現馬太效應
若以A股上市公司整體樣本來看,上市公司群體內部的產業鏈占款能力呈現明顯的馬太效應。
以2022年年報為例,去除金融類上市公司,A股共計有5137家上市公司,合計的產業鏈凈占款額為12.56萬億元。其中,凈占款排名前100位的上市公司,合計凈占款額達10.35萬億元,占上市公司整體的82.4%;凈占款排名后1000位的上市公司,合計凈占款額為-1.05萬億元,占上市公司整體的-8.4%(表1)。
另一可資對比的是,100家頭部公司,總市值占比僅為20%,總營業收入占比為45%,而產業鏈凈占款額的占比則高達82%。
由此不難看出,頭部上市公司在占款能力上的超強話語權。
從個案來看,相當多產業鏈占款金額高的頭部公司并不缺資金。今年半年報顯示,100家頭部上市公司擁有的貨幣資金和交易性金融資產總額達6.12萬億元,而短期借款和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合計為3.14萬億元。也就是說,留足償付短期金融負債的資金后,這些公司賬上仍有近3萬億元的資金剩余,有空間去減少對上下游的占款。
以某頭部公司A為例,公司賬上有超過2000億元貨幣資金,還購買了過千億元的理財產品,但是對上下游的占款凈額達到了3730億元,其中有353億元的應付賬款賬齡超過了一年(表2)。諸如此類的情況還有很多。
從商業角度來說,賬期也是一個博弈的過程,體現出交易雙方的強弱勢地位。
某地方財政人士說:“占用資金不是因為我沒錢才占用,付款與否和我是否有能力付款沒有太大關系!
上海交大上海高級金融學院教授陳欣認為,競爭性行業占款很大程度上是市場化行為,“競爭性行業其實講的是大企業優勢,在供應鏈上有極強的話語權,不管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都會占用供應鏈大量的資金!
擠占中小企業生存空間
頭部公司無論央企、國企、民營,相對而言都是市場上的強勢者。他們能夠在產業鏈上實現凈占款,就意味著相當一部分中小型上市公司及廣大非上市中小企業的資金被占用。
基于商業上固有的強弱勢格局,強勢方占用弱勢方的資金,自有其現實的合理性,但占款強度應該保持在一個相對均衡的水平。如果占款強度持續提升,則對于弱勢一方的中小企業而言更是雪上加霜。
前述頭部公司前中層管理人員說,“大企業在產業鏈上就是話語權更強,一定程度上可以透支信用,而小企業則面臨較大的生存壓力與較弱的話語權。合同約定歸約定,現實操作歸操作,不按合同(賬期)走是可以去起訴,但這樣耗精力耗時間,也容易把大客戶給丟失了!
某制造企業高管向記者直言苦于賬期之困。該公司主要做芯片模組、解決方案,上游是芯片廠,下游是電子類終端企業,對于該公司而言,上下游都是強勢企業。
“上游芯片廠(要求)30天就要付錢給人家,我們做模組,大部分成本是芯片采購,結構件、輔料什么的很少,所以資金消耗比較大!倍掠坞娮咏K端企業給該公司的付款周期,遠高于他們向上游的付款周期,不同行業的客戶付款賬期60~90天、90~120天不等。
這個還僅僅是合同約定的明面賬期,此外還有“隱性賬期”。
他說:“比如,下游大廠都在做的‘供應商庫存管理’,我們叫寄售商,物料和模組要放在他們指定的倉庫里,倉庫的所有權是他的,物料的所有權是我的,他用的時候自己從倉庫里調貨,調完貨、入完庫、對完賬,才開始計算賬期,這個時間是很長的!边@個時間都不計入合同賬期,而且時間不可控,“得先驗收,但是沒有明確的驗收規則,東西到齊了才驗收,可能會拖很久”。
他告訴記者:“這個行業基本都是這樣,如果你不熟悉這套流程,時間就會耽誤,賬期會更長,有些企業真正收到錢就要一年了!
這位高管的描述,可以說呈現了大企業占款的一個鮮活樣本。前述百家頭部公司的產業鏈凈占款已經從2017年的4.77萬億元,上升至2022年的10.35萬億元,占款強度從2.76倍上升到4.12倍。
一筆賬款對于大企業來說,只是拖了一下賬期的事,但對于中小企業來說,可能意味著生死存亡。
采訪中,一位教授感嘆道:“很多中小民企最后都是被應收款拖死的!